【“筹添海屋”匾】

年代: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尺寸:长2.01m 宽0.74m

收藏单位:洛阳匾额博物馆

微信图片_20210106143025.jpg

“筹添海屋”木匾,现陈列于洛阳匾额博物馆第二展厅。匾文“筹添海屋”四字为行楷书,阳刻;款识为楷书,阳刻。款识内容为:赐进士第中宪大夫知江南松江府事前护理太仓兵备道兼水利事务钦命巡视西城察院内府户科甲午科贵州乡试典试官庚子科顺天乡试同考官翰林院编修翰林院庶吉士加五级纪录十次培山杨寿楠为徐作老先生七十荣寿立,皇清乾隆五十七年岁在壬子孟夏月吉旦。

【解读】

“筹添海屋”即海屋添筹。添,增加;筹,计数的用具,多用竹子制成。古人添一岁就往竹筒里放一根筷子,即添筹,有添寿、长寿之意。把“筹”拆开读谐音“竹寿”同“祝寿”。海屋,古代寓言中存放记录沧桑变化筹码的房间。相传,有三位老人相遇时要比较岁数,其中一人云:“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来吾筹已满十间屋”(宋代苏轼《东坡志林》)。意思是“每当我看到人间的沧海变为桑田,就在瓶子里添一个筹码,现在堆放筹码的屋子已经有十间了。”后来人们常用“海屋添筹”作祝人长寿之词。

【相关内容】

赐进士第:明、清时期,举人参加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殿试合格者为进士,殿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中宪大夫:文散官名。金始置,正五品中,元升为正四品,明为正四品升授之阶,清正四品。

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试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

翰林院编修:明代于翰林院置“编修”,正七品官,位在“修撰”之下、“检讨”之上。清代亦如此,以每届进士之第二、三名任之。

翰林院庶吉士:清代,翰林院设庶常馆,选新中进士善于书法者入馆学习,称庶吉士。三年举行考试,成绩优良者分别授以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皆分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之谓“散馆”。庶吉土别称“庶常”。

加x级纪录x次:源自清代的议叙制度。在考核官吏时,对成绩优良者给予议叙,以资奖励。方法有两种:一为加级,二为纪录。加级有一、二、三级,纪录次数不限。

孟夏月:农历四月。

扫描二维码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