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坡跟尖足彩色绣花鞋】

年代:

尺寸:长12cm 跟高2cm

收藏单位:洛阳民俗博物馆

ca0e1e8bedabe95e4f1425817f1bcbf-水印.jpg

坡跟尖足彩色绣花鞋,现陈列于洛阳民俗博物馆刺绣厅。绣鞋为筒式,坡跟尖足状。

【解读】

古代女子的绣花鞋由鞋面和鞋底连接组合而成,其造型多样主要体现在鞋头形式、鞋面装饰、鞋底及鞋跟样式。在古代,鞋头既有实用之处,又有装饰作用,一般有平头和翘头之分,翘头又可分为歧头、小头、兽头、丛头、云头等等。明代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分析“东晋以草木织成,有凤头履,聚云履,五朵履。宋有重台履,梁有分稍履、立凤履……”这些都是按鞋头的形式来命名。鞋面的装饰方法有多种,编花、漆彩、贴锦、刺绣等,因此又有织成履、漆履、锦鞋、绣花鞋等名称。

洛阳民俗博物馆陈列展示的这双绣花鞋运用平绣、盘金绣相结合的针法,鞋边为暗红缎质,下饰一圈双色齿状花边;鞋面为绿色缎面,绣以连枝花蔓、祥云、兔子等图案作为装饰;鞋面与鞋跟交接处,饰黑线、金线相接合的齿状花带。该绣花鞋造型古朴,色调典雅,工艺细腻,代表了清末豫西民间刺绣的水平,为清末服饰习俗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关内容】

关于缠足开始的时间有夏禹、商代、春秋战国、隋、五代、宋等多种说法。学者高洪兴专业著作《缠足史》考证,缠足开始于北宋后期,兴起于南宋。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咏叹缠足。“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这也可称之为中国诗词史上专咏缠足的第一首词。这说明,宋代确已出现缠足习俗。到南宋时,妇女缠足已比较多见,甚至南宋末年时,“小脚”已成为妇女的通称。元代的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明代,妇女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并在各地迅速发展,对裹足的形状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女子小脚不但要小,要缩至三寸,而且还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状等种种讲究。清代,女子缠足之风蔓延至社会各阶层,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在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晚清的福格在《听雨丛谈》中记载,人们往往“以足之纤钜,重于德之美凉,否则母以为耻,夫以为辱,甚至亲串里党传为笑谈,女子低颜,自觉形秽”。

在清朝时,缠足曾多次被明令禁止缠足,太平天国也曾颁布过类似法令。但直到辛亥革命后,从城市到乡村的缠足之风才逐渐被废除。缠足的消亡,显示了妇女的解放和地位的提高。

扫描二维码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