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匾纪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时期,其相当一部分与洛阳紧密相关,作为十三朝古都,洛阳处处浸润着历史文明的点点滴滴。匾额,因其材质为木质,天生难以保存,再加上以往人们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意识薄弱,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洗劫,能保存到现在的可谓少之又少。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幢幢新房拔地而起,悬挂或保存于旧宅的匾额又遭到了舍弃。一些匾额被用来作床板,一些被改造成门板,有些锯开用来盖面缸、做成桌椅,更有拿去档猪圈、鸡舍之用。

从2000年夏季开始,在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及洛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洛阳市文物局的精心组织指导下,洛阳民俗博物馆对匾额,这类亟需保护的文物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征集工作。2000年至2008年间,洛阳民俗博物馆从河南、山西、湖北、江苏等省份,累计征集古匾2100余块,藏品数量位居全国国有博物馆同类收藏前列。

在比较偏远的地区,特别是山区,匾额保存下来的相对较多,但这些地方交通不便,道路崎岖,通行困难。为了征集更多的匾额,洛阳民俗博物馆干部职工克服种种困难,夏顶烈日,冬冒严寒,跋山涉水,常常是早上出发,中午吃不上饭,带个烧饼充饥,归来后已是深夜。在宜阳县鱼泉村征集匾额的时候,汽车陷入了泥坑,无奈只能用拖拉机牵引,钢绳都拉断了二根方才脱离险境。在丰李镇毕沟村,装匾额的汽车陷入山顶泥沼中动弹不得,拖拉机也拉不动,后来是找了一头大黄牛加上数十人的推扛,才得以上路。洛阳匾额博物馆馆藏的2100余块匾额,可以说每一件都凝聚了洛阳民俗博物馆干部职工的辛勤汗水,体现了文物工作者对历史文物的珍爱和保护之情。

洛阳民俗博物馆名誉馆长(原馆长)王支援的一首小诗《征匾记》是对那些年艰辛历程和收获喜悦的生动真实记录。


《征匾记》


作者:王支援


伊水之滨古周村,踏遍街巷有所寻。

倦累小坐村妇家,忽觉棱突床不稳。

掀席细看一古匾,心中欢喜媚主人。

遂愿抬出径直去,惟恐反悔空耗损。


龙门西山有毕沟,青砖灰瓦古风存。

质朴老汉忙指路,羞涩女童轻掩门。

满载人欢欲离去,无奈泥淖陷车轮。

借来老牛方脱险,夕阳一抹又黄昏。


阳春三月柳絮飞,陡坡险壁嵩山阴。

浅脚深步几欲跌,车斜人仰直揪心。

高处白雪仍皑皑,急弯廻肠数惊魂。

众人兴致仍盎然,只因收获可慰行。


除夕之夜雪洁净,鞭炮一片新年境。

车内无声欲昏睡,谁人不思团聚情。

猜的年关好谈拢,只愿此时应好征。

不出所料中下怀,车高绳紧收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