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洛阳民俗博物馆,聆听革命故事—— 一张银粮券 见证军民情

浏览量: 817      发布时间: 2021年06月08日

1.jpg

2.jpg

图①

3.jpg

图②

洛阳民俗博物馆是一座以展示洛阳地区民俗风情、弘扬河洛文化为主旨的专题博物馆。该馆依托清代古建筑群潞泽会馆而建,现存舞楼、大殿、后殿等,已成为市民和外地游客了解河洛民俗的好去处。

洛阳民俗博物馆不仅是了解河洛民俗的一个窗口,还是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今天,我们走进该博物馆,聆听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

文物一 《救亡曲》

这本《救亡曲》(如图①)是反映抗战时期我党开展抗日救亡和统一战线工作的珍贵文物。

该曲本为蓝色封面,1936年由山西省临时村政协助员训练委员会印发。该委员会是抗日救国组织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的下属政治机构,《救亡曲》是当时宣传抗日、抵抗侵略的有力“武器”。

《救亡曲》的首尾两页分别采用了简谱和工尺谱的记谱方法将歌曲的旋律予以呈现,中间10页则罗列了歌曲的10段歌词。在首页简谱的标题上有“用小放牛调”几个字。《小放牛》属于河北民歌小调,歌词反映人民美好安逸的生活,《救亡曲》作者将歌词中的“赵州桥”改为“沈阳城”,“玉石栏杆”换成“东三省”,将一首优美欢快的民间小调变成对国破家亡的真实记录,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道出了民众的苦难。

鼓舞人心的歌词加上通俗的曲调,《救亡曲》唤醒民众抗日救亡,让希望和力量在民间传递。

文物二 优待牺牲战士家属领银粮券

这是一张1932年鄂豫皖苏维埃政府发行的优待牺牲战士家属领银粮券(简称银粮券)。(如图②)

这张银粮券长约24.7厘米,宽约17.6厘米,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为主体券,周边饰有飞燕、小草纹;下半部分为实体券,其中领银券和领粮券各3枚。它是我国粮票和钱币史上唯一的“钱粮合一”并印有政治口号的票券,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苏维埃政府优待红军烈属的实物见证。

1930年年底到1931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取得了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在艰苦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中,红军战士和革命群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了抚恤为保卫红色革命政权而壮烈牺牲的红军战士的家属,鄂豫皖苏维埃政府及时发行了银粮券,帮助牺牲战士家属解决生活困难,进一步调动了鄂豫皖地区群众的革命热情。

银粮券反映了党群、军民的深情厚谊与血肉联系,成为教育后人牢记历史、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珍贵文物,具有较高的收藏、研究和教育价值。


来源 | 洛阳日报记者 何奕儒 通讯员 鲁国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