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救亡曲】

年代:民国二十五年

尺寸:长18.5cm 宽12cm

入藏时间:2011年

收藏单位:洛阳民俗博物馆


1591066709855072.jpg

(《救亡曲》纸本封面照片)


民国《救亡曲》纸本,现陈列于洛阳契约文书博物馆精品展厅。这本《救亡曲》是由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下属机构——山西省临时村政协助员训练委员会于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十二月印发,蓝色封面。共12页,首尾两页是歌曲,首页为简谱,尾页为工尺谱;中间10页为歌曲的10段歌词。


1591066759317657.jpg

(《救亡曲》纸本首页照片)


《救亡曲》第一页,曲谱标题右侧有“(用小放牛调)”字样,意指这首歌曲的旋律使用的是民间歌曲——小放牛调。《救亡曲》第2至11页,共有10段歌词,每段均是四问四答。我国的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四大类。其中民间音乐又可分为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五个类别。“小放牛调”属于儿歌,来源于河北民间,归属于民间音乐中的民间歌曲,是儿童在生活和游戏时所唱的小调。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音域较窄,节奏简单,情绪欢快,旋律流畅且易于传唱。歌曲有时会采用问答形式的歌词将简单的知识融入歌曲之中,使儿童在娱乐中学会一些历史文化常识。《救亡曲》的编写者,正是找准了民间音乐的这种特性,将朗朗上口的旋律曲调,配以问答形式的歌词,不仅易学易唱易传,其歌词内容使人印象深刻,引人深思。


【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按照事先精心策划的阴谋向驻守在沈阳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在短短的时间内,东北三省相继沦陷。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在各党派爱国人士及广大民众的积极响应下,迅速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浪潮。

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形成的一个抗日救亡组织,于“九一八事变”的五周年纪念日——1936年9月18日在太原正式成立,阎锡山任会长,以“不分党派,不分男女,不分职业,只要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一齐动员起来,积极参加一切救亡运动”为总纲领。牺盟会下设五个机构:军政训练班、民训干部团、国民兵军士及军官教导团、村政协助员训练班和牺盟会特派员训练班。其中,村政协助员训练班成立于1936年10月,学员主要从太原各校招收,也有来自外省外县的中学学生。他们集中训练10天到半个月,就分配到各县开展工作,至1937年3月左右集中回到训练班总结经验。其后,一部分人再到牺盟会特派员训练班继续学习。村政协助员训练班分为两部分:在太原的一部分归军政训练班负责;在省城以外的一部分由宋劭文(牺盟会常委)负责。这些学员是以协助村长办理村政的名义下到基层,实则做抗日救国的宣传鼓动工作,以此唤起群众的爱国热情。


扫描二维码手机查看